美丽乡村高奏“振兴曲”-003399威尼斯
4月26日,肥东县石塘镇龙城社区开马村,农业合作社的机械手驾驶着插秧机在田地里来回穿梭,一株株绿油油的秧苗被整齐有序地插入水田里。
“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,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,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。”“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,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,推动贫困地区走向全面振兴”……
嘱托,声声入耳;壮志,念念于心。
近年来,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三农”工作的重要论述,努力将合肥打造成为全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、全省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和乡村振兴示范区,加快实现农业高质高效、乡村宜居宜业、农民富裕富足,交出了一张亮丽的时代答卷。
数据显示,2021年,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90.72万亩,粮食产量294.13万吨,实现“双增”;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700亿元,同比增长10.3%;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4.8%;全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56元,比上年增长10.6%……一幅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的斑斓画卷正在庐州大地舒展。
都市现代农业风生水起
地处江淮之间的合肥,物产丰富,风光秀美。
近年来,合肥立足资源禀赋,持续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障能力,不断延伸产业链条,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、休闲农业,都市现代农业风生水起。
谷雨过后,放眼合肥乡村,处处是繁忙的春耕场景。走进肥东县石塘镇,麦田间小麦正在灌浆,丰收在望;稻田间,插秧机不断轰鸣,所到之处留下一行行再生稻秧苗。
“再生稻一种双收,政府还有补贴,今年准备种300多亩。我们建了标准化全程农事服务中心,从耕种到收获再到加工,全程机械化。此外,我们还服务周边农户,面积达1万多亩。”趁着换秧盘的间隙,肥东创丰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阚继新说。
围绕“米袋子”“菜篮子”,近年来我市构建起“狠抓责任落实、主抓优粮优种、强抓绿色生产、力抓品牌打造”粮食生产新机制,深入推进“菜篮子”市长负责制,扛实扛稳农业供给责任。
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。2021年,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90.72万亩,粮食产量294.13万吨,实现“双增”;全市蔬菜面积、产量分别为135.15万亩、230.49万吨,产能稳定、价格平稳;全年生猪出栏150万头,年末存栏90万头;市农业农村局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,全国“菜篮子”市长负责制初评为“优秀”。“全市农机总动力505.8万千瓦,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84.34%。”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。
与此同时,我市以工业化理念提升农业,以产业链条为纽带,以产业园区为载体,以基地建设为依托,深化农产品加工业“五个一批”工程,重点发展粮食、蔬菜、生猪、龙虾、草莓、茶叶、水产、乳品、家禽、坚果、苗木花卉等农业产业链,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。2021年,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700亿元,同比增长10.3%。
种子是农业的“芯片”。2021年,我市坚持“五种并进”(保种、护种、育种、引种、用种),推进“智慧农业谷”“一院一园一基地”建设,全力打造“种业之都”,全年农作物种子销售收入突破40亿元。
推进三产融合发展,打造城乡融合示范区。依托农村绿水青山、田园风光、乡土文化等物质与非物质资源,我市有规划地开发休闲农庄、采摘农园、特色民宿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,扶持发展休闲度假、旅游观光、创意农业、农耕体验等新型农业业态;扶持开发以“草莓节”“葡萄节”“桃花节”“西瓜节”等为代表的休闲农业节庆活动,传承农耕文明,繁荣农业节庆经济。
“2021年,肥东生态文创、肥西赏花悦木、长丰休闲采摘、庐江乡村民宿、巢湖湖光山色等品牌全面打响。”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2021年全市休闲农业营业收入40亿元、接待游客4000万人次。
美丽乡村洋溢诗情画意
推进美丽乡村建设,乡村面貌焕发新姿。
最美人间四月天。走进庐江县柯坦镇虎洞村代庄中心村,只见山绿水清、屋舍俨然、茶园规整,好一派田园风光。代庄中心村作为2019年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,对村里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。“路也变宽了,水也变清了,我们住在这个地方跟城里一样,感觉很幸福、很舒服。”柯坦镇虎洞村代庄中心村村民胡传仓高兴地说。
高水平编制村庄规划,推动全域美丽乡村建设。“近年来,我市接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,全市累计建成606个省、市级美丽中心村,在建中心村63个。”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。
以普惠性、兜底性、基础性民生建设为重点,扎实稳妥推进农村厕所、垃圾、污水专项整治“三大革命”,健全长效管护机制,全面改善人居环境。2021年度,全市完成改厕14963户,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4.8%,“一站两体系”建后管护机制成为全省样板;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现全域市场化,无害化处理率达100%;乡镇政府驻地及中心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到80%以上。722个较大自然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全面实施。
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,基本实现乡村社区服务站、标准化卫生室、“四好”农村路、集中供水全覆盖。2021年,全市共完成新改建农村道路467公里;全市乡镇与建制村通硬化路与通客车率均达到100%;所有行政村全部实现千兆光纤覆盖和4g无线网络覆盖,20户以上自然村光纤覆盖率98.26%;累计建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635个。
“近年来,我市还以‘五个一批’项目为抓手,推进乡村振兴项目建设,累计实施首批、第二批市级乡村振兴项目11个,包河圩美磨滩、蜀山将军岭等一批项目成为网红打卡地。”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。
脱贫群众生活更上层楼
乡村振兴的前提,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。
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,我市持续弘扬脱贫攻坚精神,聚焦“守底线、抓巩固、促衔接”,继续保持工作力度和政策强度,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。
“2021年,我市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,健全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,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这一底线。”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说,围绕“绝不让一户脱贫户返贫,绝不让一户边缘户致贫”要求,开展2轮全覆盖大排查,对符合监测标准的51户158人,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307条,做到“应纳尽纳、应帮尽帮、应消尽消”。在原有112个出列村基础上,新增18个乡村振兴示范村、重点村、红色村,选派130个驻村工作队390名优秀干部驻村帮扶。创新选派45名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到村任职第一书记,助力乡村振兴。资金上,全市各级财政安排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9.02亿元,同比增长10.2%。
全面落实“三保障”及饮水安全、产业、就业等政策措施,持续推进农民稳定增收。“至2021年12月底,全市共发放脱贫家庭学生助学金4.9万人次、6071.28万元。健康脱贫兜底保障脱贫人口2.61万人次、实际报销比93.47%,慢性病保障待遇享受36.86万人次、实际报销比97.32%。脱贫户危房改造15户。”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说。
在产业帮扶上,创新推进乡村“四业一游”,打造合肥特色产业新模式。充分释放农业多重功能,推动农旅等融合发展,13个村成为省级特色旅游村,云里安凹成为全国甲级民宿品牌,马郢等成为网红打卡地。采取镇镇联建、村村联建或入股方式,建设帮扶产业园、帮扶车间45个。稳岗就业上,推进外出务工就业、就近就业、公益岗位就业,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79905人,占2020年年底务工就业贫困劳动力的106.03%。共培育出列村农村致富带头人605名,带动脱贫群众4101户9725人。
数据显示,2021年,全市经济强村发展到531个,其中出列村88个;全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56元,比上年增长10.6%,包括脱贫户在内的广大农村居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。(合肥日报)